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3:14    次浏览
CFP供图 张振林抚摸着妻子的墓碑现代快报记者李雨泽摄又是一年清明。墓园里渐渐热闹起来。一年里的大多数时候,墓园里是安静的,风吹过,水泥缝隙里长出的野草野花会互相颔首致意,雨水落下时,古旧的墓碑被洗刷得焕然一新。逝者于此安息,与天地同不朽。这样的不朽来源于生者的致意,来源于思念、怀念和纪念。清明到了,墓园里的野草开始崭露头角。生者到来时,尽管已经尽量放慢了脚步,却仍让这里变得热闹。这种热闹在这里是受欢迎的,在生者与逝者的对话里,总有属于凡人的传奇。实习生 付晓晓 孙倩雯现代快报记者 顾元森陈志佳 郝多 王颖菲致承诺八旬老人寻墓找到首长和恩人五年前的清明节,功德园里来了一位老人,年近八旬,他说要找到“老首长”的墓,后来,他又来这里找“恩人”。这位老人叫钱海翔,退休前是南京二十七中的教师,年轻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。“一位是我的老首长,另一位是我们家的恩人,”钱海翔说,“我想为他们扫墓,表达我对他们的哀思”。寻找老首长,只为当年一句承诺上初一时,钱海翔遇到了解放军的一位团长,后者写信给南京汤山炮司,推荐钱海翔入伍,后者又将他推荐到了第三炮校。“当时的校长是颜伏,后来,抗美援朝,他又成了炮兵司令员,当时我是警卫连文化教员。”钱海翔说。其实,钱海翔与颜伏并不熟,但在残酷的战争中,他几次获得颜伏的鼓励和安慰,又亲眼目睹他的指挥技艺,对老首长佩服得五体投地,这些就足以让他永远铭记这位老首长了。战争结束后,钱海翔与颜伏告别,当时,他对老首长许愿,“今后还要为你站岗放哨!”这个愿望,再也没有实现。数十年来,这个未尽的承诺成为钱海翔挥之不去的一个念想。他曾多次打探颜伏的消息,却一直未果。后来,他听说老首长去世了,葬在南京,又专程跑来南京寻找。寻找持续了很多年,直到《现代快报》报道颜伏的事迹,看完报纸后,年近八旬的钱海翔马上来到雨花功德园。工作人员说,颜伏的墓地在山上,不好走,钱海翔则不以为然,“腿脚不好我也要爬上去,只要走得动,我就要爬上去看我的老首长!”在这之后的几年里,每年清明,钱海翔都会来为颜伏扫墓,还带着自己的家人来,跟他们讲他和颜伏的故事。铭记父亲嘱托,为恩人扫墓以示祭奠功德园里还葬着钱海翔的另一位恩人。这位恩人叫纪振纲。纪振纲曾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,后来实业救国,在江苏茅山开办茅麓农林场,其间结识了陈毅,对新四军给予了武器和资金的支持。钱海翔的父亲原本是农村小学教师,和纪振纲老家离得不远,彼此相识。当时钱家贫苦,糊口都很勉强。见钱家生活艰难,纪振纲请钱海翔的父亲到农林场工作。后来钱海翔父亲被国民党误抓,也是纪振纲从中周旋,将他救了出来。自此,父亲认定,纪振纲就是他们全家的恩人。钱海翔只去过农林场一次,见过纪振纲一面。之后纪家离开江苏,钱家和纪家仍维持了很长时间的书信来往。但是后来两位老人去世,两家的联系就中断了。 前些年,钱海翔听说纪振纲的小儿子回到南京定居,想上门探望,但是多次联系未果,钱海翔只好放弃,转而开始寻找纪振纲的墓地,用另一种方式来祭奠恩人。如今,墓地找到了,钱海翔的心愿达成了。“我终于对得起他,也对得起我父亲了”,说到这里,钱海翔红了眼眶,沉默良久。钱海翔前些日子因为脑出血住院,现在身体大不如前了。即便如此,清明将至,他依然打算去功德园为两位恩人扫墓。现在钱海翔又有了一个新的心愿,两位恩人都长眠于此,他想等到自己百年之后,也葬在这里,守护着他们,报未报之恩,还未还之情。现在钱海翔又有了一个新的心愿,两位恩人都长眠于此,他想等到自己百年之后,也葬在这里,守护着他们,报未报之恩,还未还之情。致亲情女儿致信亡父长信贴于墓碑,祭奠长存在功德园一处壁葬区的鲜花锦簇中,有一块墓碑朴素而别致。碑上贴着一张用薄膜封存的纸,那是一封女儿写给父亲的信。信写得很长,在信里,女儿向父亲汇报了家人和朋友的近况:母亲除了记忆不好,总体来说身体还不错;女婿退休了,但仍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着从前的工作;孙子、孙媳都很懂事,孙女正在健康快乐地成长;父亲的那些老朋友,有的过得很好,有的不可避免地衰老、离世。女儿也在信里问候父亲,“您在那里生活得好吗?身体如何?这是我们时常惦记的”,结尾以一句“祝您快乐”,送上最质朴的祝福。家长里短,娓娓道来,让人感动。以信传情,写长文告慰亡父写信的人叫黄若梅。她的父亲生于1919年,卒于1997年,生前读过军校,参加过抗战,黄若梅是他唯一的孩子。以前她也像别人一样,每次给父亲扫墓的时候都用鲜花把墓碑装扮起来。去年她突然想改变纪念的方式,给父亲写封信,“父亲生前喜欢给别人写信,也喜欢读别人的信”,黄若梅说,“不如写封信让他知道家里的情况”。信是去年清明前夕写的,事先也没构思,一提起笔,近来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,她像拉家常一样写下来,仿佛父亲正坐在她对面,静静地听她诉说。扫墓的这天,黄若梅和丈夫、儿子、孙女一起来到父亲墓前,把信读给父亲听。信读完,她想给父亲留个念想,就贴在了墙上,怕它被风吹雨淋所损坏,还用薄膜封好。过去的一年里,这封信完好地保留着,成为他们父女之情的联结与见证。母女传承,家书抵万金黄若梅写信的想法来源于自己的母亲。父亲去世后,母亲经常给他写信,扫墓的时候就带到墓前读,坚持了十几年。黄若梅说,父亲生前曾经交代他们,死后要把骨灰撒到江里,但是家人都不舍得,尤其是母亲,觉得没有墓地就无处纪念了。父亲的骨灰2009年才迁到功德园。那年黄若梅的母亲93岁,记忆开始减退,很多事情都记不清楚了,有时连父亲也想不起来。第一次来功德园为父亲扫墓时,母亲不停地问,这是哪里,待黄若梅说明来意,母亲却说,你父亲已经去世了啊。记忆会消失,但是信不会,信的内容不外乎日常生活的平实记录,对逝者的思念就寄寓在这细水长流的温情之中。这些信至今仍然保留着,黄若梅将它们小心珍藏。像母亲一样,黄若梅也喜欢在信里与父亲拉家常。“父亲生前是个特别细心的人,对家人很关心,我想他一定也希望了解家人的情况。”黄若梅说。写信是黄若梅一家的家族传统。即使后来生者与逝者阴阳两隔,这个传统也并未中断,在母亲坚持写信十余年之后,黄若梅接过母亲手中的笔,将它继续保持了下去。厚养薄葬,爱生者,祭亡灵对生者的爱护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。据黄若梅回忆,父母以前感情很好。父亲患风湿性心脏病多年,身体不太好,但还是喜欢什么事情自己去干。母亲有时会半心疼半责备地说他,“叫你不要做,做完了喊累,我还得照顾你。”而父亲看到母亲忙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地想要帮忙。父亲不在了,母亲年岁渐长,黄若梅和家人把她照顾得很好。黄若梅的母亲今年已经99岁了,记忆不好,其他方面身体状况还不错,被家人笑称为“能吃饭、能睡觉、能坐车、能打麻将”的“四能老太太”。这和晚辈们对她的孝顺是分不开的。黄若梅说,她的父母都不是注重形式的人,“葬得再隆重不如生的时候让他们好好享受”。黄若梅的母亲一生向善,相信积德行善是汇聚幸福的力量。家里人或多或少都得到过她的帮助,不管是学业、工作还是生活。她还定期给教会捐赠衣物。母亲做善事从未要求回报,也从不把帮过别人的事情挂在嘴边,别人如果给她回报她一定会双倍地再还回去。所以,周围的亲戚、朋友对她都非常敬重,经常过来看她。眼见就到百岁大寿了,家里人张罗着一定要为老人好好庆祝一番。虽然老人可能并不清楚庆祝的意义,但他们想表达作为晚辈的心情。又到清明,黄若梅打算等儿子回来就和全家人一起去给父亲扫墓。她想再给父亲写一封信,告诉他,这一年来,家人一切都好,他们都很想念他。致感恩数十年如一日,他为救命恩人扫墓今年3月26日上午,在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刘公村,村民胡小宁拎着祭品,来到村子附近山岗上的一处墓地,在墓前摆上祭品,对着墓鞠了三个躬。胡小宁本人也已经记不清,这是他第几次为赵雷扫墓了。“每年都会来,几十年了,有时一年还不止一次。”墓的主人叫赵雷,与胡小宁非亲非故。胡小宁为什么会几十年如一日,每年都为赵雷扫墓,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故事?20岁知青救起落水儿童1976的夏天,6岁的胡小宁在村子附近的水塘边玩耍,突然滑入水塘,后来,他被一名叫赵雷的知青救了上来,胡小宁活了,赵雷却因为溺水去世了。这一事迹,被当时的江浦县陡岗公社团委办写成了一篇通讯,发表在南京团市委的刊物《南京青年通讯》上,文章里披露了当时赵雷救人的细节:1976年7月21日中午,赵雷从公社回到了曙光大队小黄生产队。突然,他发现不远处的水塘里有一个落水的儿童,赵雷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塘埂,纵身跃进深塘……落水的儿童发觉有人来救,不顾一切抓住了赵雷的头发,迅速地爬上赵雷的肩头。赵雷本来水性不好,再加上带着汗漉漉的身子,在水中渐感体力不支……他用双手把孩子举过头顶,托出水面,奋力向塘埂边送去。走着走着小赵又喝了好几口水,双臂软了下来,可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把孩子托出水面,让他站在自己肩上,一步一步向塘边走去。待社员们闻讯赶到,把他们救上岸。孩子哇的一声哭出来,得救了,可是我们的赵雷同志,却安详地躺在那里,停止了呼吸。赵雷去世时,年仅20岁。英雄故事埋没了近40年赵雷是南京市区人,生于普通工人家庭,父亲当时是南京毛巾厂的工人。赵雷共有兄弟7人,他排行老二。近日,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了赵雷的六弟,他说当年自己上小学五年级,记事已经比较清楚了。出事的那天中午,父亲所在的南京毛巾厂接到从江浦县打来的长途电话,接着听到了二儿子出事的消息。“后来我哥哥的追悼会在陡岗公社大会堂召开,场面非常大,当时江浦县公安局局长、公社负责人及公社全体知青都参加了。”赵雷六弟说,“当年这件事在当地非常轰动,大家都知道这件事。”让人遗憾的是,赵雷救人的英雄事迹埋没了近40年。“1976年,我们国家发生了不少大事,我二哥的事逐渐也淡了下来,我们家里人曾为我二哥申请烈士,但各级部门的答复是等上级批准,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。”赵雷六弟说。不过,赵家人和被赵雷救上来的胡小宁一家则一直忘不了。“他的墓一直就在我们村里。”胡小宁说,从1976年起,每年清明时分,他就会来到赵雷的墓前,为救命恩人扫墓。希望后人永远记住他赵雷六弟说,他们打听到雨花功德园建立“知青苑”,家人便萌生了让赵雷魂归故里的想法。他们整理了相关资料,交到雨花功德园,在赵家人提供的材料中,记者看到除了赵雷事迹的报道外,还有1978年陡岗公社、公社团委办出具的证明材料,还有被救者胡小宁父亲胡守贵、生产队队长的证明材料。“我家兄弟7个,独缺二哥。”赵雷六弟说,老父亲今年已经93岁了,每当全家人团聚在一起,老人总会空出一个座位,在桌上摆上酒杯、添上一双筷子。“这是留给二哥的,虽然事情过去了39年,可是我们家每逢团聚时,都会这么做。”从1976年起,胡家与赵家便像亲戚一样走动起来。“每年我都会到赵家,看望老爷子,今年正月初一我就到赵家的。”胡小宁说,赵家人有时也会到胡家,赵雷的兄弟和老父亲有时会到赵雷的墓前,与胡家人一起为赵雷扫墓。“我儿子上大学,今年大三,我从小就教育他不要忘了赵雷伯伯。我们全家都不会忘了他,也希望大家都能记得他。”胡小宁说,胡家与赵家的事情,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,希望更多人知道赵雷这个名字。老父亲今年已经93岁了,每当全家人团聚在一起,老人总会空出一个座位,在桌上摆上酒杯、添上一双筷子。守墓人说看惯死亡,更珍惜活着在流光溢彩、纷繁复杂的城市,墓园是其中最安静的一角。对于在墓园工作的人来说,这个让有的人有些“忌讳”的地方,只是他们日常的工作地点。每天在墓碑中走过,听着生生死死的故事,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活得更“超脱”,然而,他们却比更多人都懂得“珍惜”。“守墓人” 张振林,61岁工作虽然累,但是每天都有个盼头,因为,完成了手头的工作,我就可以去妻子的墓前说说话。我的妻子,长眠在园里位置最好的一块壁葬区,那里阳光充足,草木繁盛,开满鲜花。我是功德园卫生组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,在这里工作的5年间,与我打交道的,基本都是花花草草和墓碑上的灰尘。清明节要到了,功德园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。通常,早上5点半吃完饭我就要开工,除了保持园区卫生,还要定期修剪花草树木。这些天,除了修剪树木,我每天都要擦拭1000多块大理石碑。虽然累,但是每天都有个盼头,因为,完成了手头的工作,我就可以去妻子的墓前说说话。我的妻子,长眠在园里位置最好的一块壁葬区,那里阳光充足,草木繁盛,开满鲜花。那年,平时很少生病的她,只是摔了一跤,就丢了性命。身边突然少了一个亲人,那时的我,感觉天都要塌了。倍感欣慰的是,妻子就葬在功德园,只要我想,每天都能去看看她。结婚那年,我31岁,妻子38岁,我们俩是实打实的姐弟恋。在这之前,她也嫁过人,生过小孩,但是我不介意,她人很好,我们俩过得很幸福。以前,我在外打工养家,妻子打理家务,顺便种点菜贴补家用。每天早上,她都会准备满满一大碗蛋炒饭,让我吃饱肚子,攒足力气去干活。晚上吃完饭,我也会陪她去散散步,绕着小区,说说一天发生的事情,两个人能走个把小时。现在,我每天都住在园里,吃的都是工作餐,下班后就在宿舍看电视,蛋炒饭的味道我还清楚记得,却再也吃不到了。说来遗憾,我们俩这辈子就只有一张合照,是女儿在梅花山帮我们拍的,这张照片现在就像我的宝贝,想她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。我是功德园的卫生工人,也算是一个守墓人,照看着这么多块墓地,守护着这么多人的精神寄托,每一天,我都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。在功德园的这些年,看惯了生离死别,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。我觉得自己能看到时间的流逝,也更加珍爱眼前的生活。刻碑人 李思(化名),38岁那时候,父母反对,亲戚也不理解,我就这样,顶着压力,对着墓碑,一刀一刀刻下家属们对死者永久的怀念。10年前,当我告诉家人自己要在功德园工作时,他们那种复杂的眼神我至今都记得。在大家的印象中,墓园似乎与凄凉、阴森这些词汇紧密相连,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,怎么就敢跑到这种地方工作?那时候,父母反对,亲戚也不理解,我就这样,顶着压力,对着墓碑,一刀一刀刻下家属们对死者永久的怀念。从第一天起,我就清楚知道,更需要关注的是死者的生命历程,这也是对阴阳两隔的客户们的尊重。有时候,碑文的内容家属会提供,寥寥几字,刻在碑上,便觉沉重无比。很多情况下,我们需要根据死者的兴趣爱好和生平事迹自行设计碑文,排版、制模、雕刻、描金……碰上满幅的小字,很可能需要刻上一天,但只要时间允许,我们便愿意多花心思,每刻一个字都尽心尽力。10年了,我早已记不得自己刻过多少块墓碑,但有些故事至今感动着我。在英模园里,有一个叫龙龙的孩子,还在上幼儿园时便因一场车祸不幸离世,他的父母在悲痛中,决定将孩子的器官捐献出去。听说这个事情,功德园当即决定免费为孩子安葬,当时墓碑的设计便是由我们负责。思前想后,我们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了4个字:生命之火。一直到现在,这件事还是时常被提起,大家都认为,龙龙的这把生命之火会永远燃烧下去。有块墓碑的形状是燃烧的蜡烛,碑上刻着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,这是我们特意为一位老教师定制的。印象深刻的,还有位小女孩,她的墓碑是双手捧着珍珠的模样,寓意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。这些墓碑之后的故事,我时常跟家人提起,他们也愿意听。最开始,大家都很惧怕生老病死,一个不吉利的字眼都忌讳说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所有人早已看淡了生死,这个行业,让我更懂得珍惜。